时间:2019-11-12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原标题:炒新炒不动了 □金学伟 A股市场历来有炒新的传统,属于被人广为诟病的投机三大症——炒新、炒小、炒差之一。 每一个“炒”的背后都有一定的逻辑支撑。 炒小,那是因为“短小轻薄跑得快”。欧奈尔把“发行在外股票”(流通股)的多寡列为选股时需要考虑的七大特质之一,其背后包含的正是这一供求逻辑。同样一支股票,如果都具备上涨要素和中长线投资价值,流通盘大的需要大买特买才能飞起来,流通盘相对小的飞起来会更顺畅一些,无论是在市场高涨还是低落的时候。 这里面的原因很大部分跟筹码分配有关。假定平均每个投资者愿意在某一单个股票上投入20万元,总共才几十亿流通市值的股票,有1万个投资人看好,愿意投入,它的筹码很快就不够分配了。而一只数百亿流通市值的股票要达到相同效果,需要十几万个投资人看好并愿意投入。取得1万个投资者共识的难度显然要小于取得10万个投资者共识的难度。 公司规模大小常常也会影响投资人对公司增长前景的展望。一般来说,现有规模越大,投资人对它未来的增长前景越趋保守;现有规模越小,投资人对它未来增长前景越容易趋向乐观、激进。所以,大市值股票的上涨往往需要更大的比较优势,也需要有更多的专业证券投资机构介入并锁仓。 从这角度说,炒小并不值得过于诟病,值得诟病的是“股不在好,唯小则灵”。 炒差的情况相对复杂一些。大体上,介入炒差行列的诉求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是基于希望,烂到极点,或许否极泰来;有的因为便宜,股票差所以价格低,不仅绝对价格低,股价所处的位置也低。每天在电脑屏幕上闪来闪去的股票价格、K线形态,会对相当部分投资人发出强烈暗示:我很便宜,我还在底部,诱使投资人将真金白银投入其中。 很多过江龙资金,常常喜欢利用这些要素,看中它没有主力,可以兴风作浪,或突然袭击,或强势拉抬,让有上述两种诉求的投资人兴奋起来,形成炒作氛围。 过去,中国经济高增长,实体经济可赚钱领域很多,而上市公司数量很少,一家公司经营出现问题,随便拉一个资产来重组一下,就立刻乌鸦变凤凰。市场对交易行为的监管也比较粗糙宽松。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在过去十多年里,炒差的收益相当可观。炒差成为一种偏好,一种传统。 近年来,无论宏观经济形势,还是股市格局,都已发生重大变化,炒差已不再有市场。时至今日,除一些老股民,囿于过去经验,还时不时转不过弯来,新股民基本上不会去炒差。 炒新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它能吸引各种类型投资者。偏重于“买公司”的,会被一些更具产业优势、成长优势,甚至是完全填补市场空白的新公司吸引;偏重于赚差价的,会因为“新股上面没‘帽子’(套牢盘)”而寻机跟进;“游资”会因为它“没法定价”——既缺少公司长期盈利记录,也没有历史估值数据——被当作炒作对象。 因此,新股常常可作为市场人气的测试仪,尤其是在市场不好不坏的时候。市场太低迷,既缺资金又缺人气,新股炒不起来;太高涨,也没人去关注新股表现。 今年的炒新大业进行得如何呢?答案是令人泄气的。 截至本周四,150只年内上市新股,以首日收盘为基准,涨幅超过100%的有31只,占比21%;涨幅超过50%的有49只,占比33%;下跌的股票则有60只,独占鳌头。 表现最好的卓胜微,涨了720%。但这是以首日收盘价为基准计算的。如果以首次打开涨停的收盘价计算,涨幅也就121%。而以这个标准计算,150只新股到目前为止只有29个录得上涨记录,占比不到20%。下跌超过20%的有78只,其中晶晨股份以62%的跌幅占据首位。 这是全部新股的情况。科创板情况如何呢?由于科创板没有涨跌停限制,所以就不存在首次打开涨停问题,只需统计相对首日收盘就行了。统计结果是:50只科创板股票,相对首日收盘上涨的仅9只,占比18%,只比全部新股少3个百分点,和全部新股首次打开涨停后的涨跌幅记录相同。 由此可以告诉我们: 首先,炒新确实是个高风险事业,就像所有网红的东西,即使质地不错,也因追捧者众变成不好的东西,就像再漂亮的草坪,也经不起众人踩踏一样。其次,涨跌停制度其实无法改变市场运行结果。 如果以每20个交易日为一单元,统计该区段上市新股表现,那么,今年新股上市后的表现犹如马鞍形。第一个时段低,第二个时段大幅攀高,到第七个时段达到高峰,然后开始回落,到最近一个时段,无论是最新收盘相对首日收盘,还是最高期内最高价相对首日收盘,都已创下年内新低。尤其是首次打开涨停后的最高收盘价相对首次打开价格,平均收益已是负数,-2.45%。且从第八个时段(也可以理解为7月份以来)平均38.33%的收益以来,已连续下降了3个时段。 新股表现大幅走差,一般都跟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没劲了,对这种只有憧憬没有收益的游戏厌倦了;二是没钱了,炒不动了。 目前,这两种情况应该是兼而有之。 责任编辑:曹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