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各地 > 文章 当前位置: 各地 > 文章

为摸清“成都自然保护区家底” 调查队野外上演“动作片”

时间:2019-03-24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钻荒荒”

  本来没有路 走的次数多了也就成了路

  目前,保护区开展野外调查的采样方法主要有样点法、样线法、样方法、网格法等,而具体技术手段涉及传统痕迹识别技术、围栏陷阱技术、红外线自动相机技术等。

  “样线法在地图上看就是从不同的点辐射出很多线,去覆盖整个保护区。”尚涛一边解释一边用手指着墙上的保护区地图,五指伸张,仿佛花朵开放。

  “在地图上看就是一条简单的线,但在野外可能就变成了陡坡、沟壑、河流等等,需要不断地穿插、迂回。”尚涛笑着说,他们称之为“钻荒荒”,“本来没有路,走的次数多了也就成了路”。

  尚涛介绍,样线的出发营地一般有两种。一种以保护站为依托,路程较短,基本早上8点出发,顺利的话四五点就能返回。当然遇到下雨等意外情况,赶夜路也是有可能的。“走这种样线,大家一般随身带点干粮就行了”。而另外一种样线则会深入保护区的核心无人区。

  “那种样线就需要在野外宿营了,一次出去十多天,会走上百公里,也会请一些当地人当向导。”尚涛表示,一路走下来,除了加深了对保护区的了解,也与当地人有了更多的交流。“一般喊的‘弹子’,大拇指大小颗粒状的粪便,当地民间认为是雄性扭角羚的粪便;而奶酪状的粪便则是雌性扭角羚的粪便。”尚涛说,经过查阅和分析后,发现粪便的形态与雌雄无关,而是取决于扭角羚食物中的水分多少。关于动物痕迹的识别,需要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掌握得越细致,对工作越有帮助。

  “当地人对于我们来说既是向导,也是一本活的经验书。”尚涛表示,而他们对于当地人则是一本宣传书。“很多和我们一路走下来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更加了解我们工作的意义”,他们回家给下一代讲路上发生的故事,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也会逐渐形成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可贵意识。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林聪

  受访者供图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院士:让校友企业家 来当成果转化的“搬运工”

下一篇:购房摇号中签率渐升 成都楼市分化明显

推荐阅读
联系《西西网》 | 关于《西西网》
京ICP备2024075223号-3  |   QQ:443594666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媒体村  |  电话:167-2941-98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