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17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来源:觉醒的阿尔法 今天,朋友圈被一则消息刷屏《上银基金罕见集体跳槽!从总经理、督察长到更多核心成员》,主人公是上银基金的7名核心人员,公募基金高管变动属正常现象,但大规模地带领旧部另起炉灶,并在在职期间申请一家新基金牌照,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出现。发生了什么事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觉醒从业十多年来,上银基金还是首次听见,上网搜查了一下,原来是上海银行旗下基金公司,作为身处魔都的基金公司,还是银行系背景,真的是不鸣则已,鸣则惊人,找身边机构销销售的伙伴们咨询了一下,这家公司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有名的基金经理和产品,以高管集体跳槽的方式出名,对股东来说,真的不是什么好事情。 觉醒也想起了身边伙伴们的故事,2018年与某中小公募基金合作时,觉醒个人蛮认可那个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和能力,然后事情进展很慢,后面那个基金经理联系觉醒时,已经换成了另一家中小基金公司。 身边离开机构的基金经理们,大多之前也是在中小基金工作,留在行业里的伙伴,也是频繁更换公司,平时与大家聊天,无论是投研、销售还是运营,都是感觉到压力满满的,焦虑盛行迭加人员变化,背后更多是行业与公司变革的推动,毕竟人往高处走啊。 基金管理行业是靠天吃饭,典型的“饱一年,饿三年”,这几年却是风云突变,历史规律被打破了,应了那句话:市场好,中小基金苦;市场差,中小基金更苦。市场好的时候,中小基金苦,苦在于看着别人家规模蹭蹭的涨,市场差,中小基金更苦,苦处在于为业绩和生存犯愁。 现在是个“拼爹”的年代,基金公司们的命运更是如此,爹不同,命就不同,真的是“冰火两重天”,银行系基金公司日子依然潇洒,券商系龙头日子还可过,网红型公司引领潮流,其他基金公司压力山大,真的是时也,势也,命也。 2015年的股灾、2016年的熔断,中小基金基本被杀了个半死,2017年的“漂亮50,要命3000”,中小基金公司更是遭受重创,中小基金想出头,必须要出爆款,过去的模式是重仓中小票,2017年开始,头部越来越强,中小就越来越弱了。 2018年初,头部机构的“东方红”真的是红遍全国,一基难求,人们只有望基兴叹,兴全基金的网红们,借市场之势,轻松募集300亿的天量基金,私募基金们呢,景林、淡水香、高毅、重阳等龙头机构,基本垄断了各家私行和机构的核心客户,好像淡水泉与景林都破了千亿的规模,高毅、重阳好像也是六七百亿的规模,头部公募基金们,依然稳步前进。市场里的说法很多,更多的都不过是羡慕忌妒恨。 2018年的市场,让所有的分析师和预测家们跌破了眼镜,指数中位数30%的跌幅,传统的各种策略基本失效,市场跌的连大股东们都纷纷跑路了,股票质押爆仓不断,快出现金融危机了,这个时候,各种ETF基金却巨幅增长,“北九坤、南幻方”为代表的量化对冲基金再次笑傲市场。 2018年市场很差,公募、私募都压力很大,头部机构有存量规模和积累,日子最多是消费水平略有下降,中小机构则是面临生存的压力,各种裁员、降薪层出不穷,中小公募想要成立个产品,保成立是它的头等大事,这个时候,网红基金再次出现,大佬陈光明的私募产品,依然轻松募集过百亿的资金,而且还是锁定期三年,大家发现,市场里的钱还是很多,只是自己找钱越来越难了。 2019年初的市场反弹,头部机构纷纷借机募集资金,中小机构依然很难募到资金,大佬陈光明再次影响了行业,大佬发的首只公募基金,一天内收到700亿的认购资金,虽然最终成立只有70亿,大佬用行动再次证明,只要他愿意,募集一二千亿都不是问题。 其他中小基金公司,好像和去年并没有质的变化,伙伴们讲,好像自己是个行业外的过客,真的是人同命不同啊。 这些年,监管放松了对基金牌照的管制,目前公募基金超过110家,私募基金近两万家,头部公司方面,公募有10家左右,私募基金,算上各种策略,头部公司不超过100家,这些头部机构基本垄断了整个市场,再加上每年新冒出来的网红基金经理的冲击,留给其他公司的蛋糕是真的不多。 觉醒认为,基金公司的成败有三个核心:投资研究是核心,销售运营是基石,股东实力是保障。头部公司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自成体系,股东及销售方面的实力就不用讲,投资研究方面,也不再受制于明星基金经理的影响,毕竟,它们要推几个新星出来,还是很容易的。 对于中小基金公司,命运则完全不同,我们先看看公募基金,中小基金公司通常没有出现过明星和大佬,即使出现一个明星,很快都被挖走,或奔私了,存量产品方面优势不大,投资研究方面受制于基金经理,人才招聘方面也是有压力,就销售运营上讲,成立多年还是一家中小基金,它的水平就不用再讲了,现在还受到ETF基金、量化对冲、头部私募基金的挤压,迭加投资者多年亏损的不良体验,现在别说翻身,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去,都是压力很大。 中小私募基金公司,压力比公募更多,公募通常股东实力背景较强,困难时候,多撑几年没有问题,不到亏损难受的时候,通常是不会放弃的。 中小私募,股东通常是就是基金经理,大多是从公募、券商出来的投研人员,也有少量民间股神逆袭成功的,在投资研究方面是有些优势,在销售运营、股东保障方面就减分很多了,而且投资研究型人才,在运营管理公司方面,更是短板,业绩不好时,面临客户赎回的压力,经营成本又维持高位运行,真的是不容易。 随着监管加强,私募运营成本也水涨船高,一线城市的私募基金公司们,每年运营成本得300万左右,换句话说,3亿规模以下的公司,如果策略和市场不匹配,就只有股东们持续掏腰包来运营了,这种情况下,能坚持多久呢? 大家可能会说,市场行情会好起来,市场好了,中小基金公司的生存问题也就解决了,觉醒真的不以为然,市场进化到今天,如果一个公司的生存发展还依赖于市场行情给饭吃,割韭菜生存,真的是不现实。 中小基金生存困境,原因很多,要想突破,基金业绩是核心,基金业绩又?取决于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受制于客户资金的风险偏好与属性。 A股发展到今天,市场越来越有效,传统的中短期交易策略受到了重大挑战,一方面是大家的策略同质化,太趋同了,相同的东西多了,获利空间自然小了,另一方面是量化对冲基金的出现,在中短期交易方面,人真的是搞不过程序和算法,智商和系统都不是一个层次的。 中小基金公司的策略方面,不管它们怎么讲,基本上还是集中在中短期交易策略方面,即使它们想开发新策略,客户也不答应啊,选择中小基金公司,别人图的就是短期高收益,要不选你作什么呢。 在长期投资策略方面,中小基金公司更是没有优势,别的不说,能够长期战胜指数吗?能够有超额收益吗?客户会相信吗?中小公募布局长期策略,面临的压力是ETF和指数基金,中小私募布局长期策略,面临的压力是客户的质疑,还有就是网红基金经理和头部私募的垄断地位,布局长期策略,别人肯定是首选头部机构啊。 这几年流行起来的ETF指数基金,更是头部效应明显,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ETF,创业板50等大指数基金基本是五家公募各占一个,投资者选择ETF,都是选择规模最大的那个,毕竟要考虑流动性嘛。 至于指数增强基金,想想私募里的九坤,公募里华泰柏瑞、景顺长城、富国的那几个海外团队,无论是投研实力,还是市场口碑与影响力,其他机构想在这个领域发力,目前还是没有看到多少希望的。 面临这些压力,还能期待中小私募基金公司在投研策略上突破吗?头部机构可是把重心全投在这上面,再好的基金和策略,如果不能持续进化,都会被淘汰,市场转换几轮,大量的中小基金想活下来,是真的不容易。 中小基金公司们,还面临一个更大的挑战,就是基金费用,无论是公募基金2%的管理费,还是私募的“2+20%”费用,客户都是越来越不接受,大家的选择越来越简单,要不就搞指数,要不就搞网红,实在不行,自己亲自下场操刀,至少可以满足下赌博的心理。头部机构们,规模大,实力强,募资能力强,降点费用没有关系,如果头部机构降费用,中小基金公司,跟还是不跟,都是个难题。 觉醒认为,现在国内的基金公司越来越呈“头部化”特征,投资策略方面也越来越成熟,客户?也变的更加聪明,中小基金公司在投资研究、销售运营及股东保障方面都有巨大压力,迭加即将到来的银行系理财子公司、外资基金公司、人工智能的冲击,今后几年,无论市场如何,?大量的中小基金公司都将面临重大的生存压力,要不快速进化,挤进头部,要不进为“小而美”的精品,其他的都逃不过消失的命运。 《大话西游》中有句经典:留下点回忆行不行?不要,要留,就留下你的人。觉醒认为,中小基金公司这个平台的价值真的在递减,对于从业人员来讲,个人价值依然存在,现在更是提升个人软实力的好时候,毕竟无论行业怎么演变,还是需要人的,毕竟21世纪,最贵重的是人才。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