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4-09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来源:李超宏观研究与资产配置 文 华泰宏观 李超 / 程强 内容摘要 >> 增值税减税规模预计在6000-7000亿 我国增值税制度在不断革新的进程中,今年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是迎来了“营改增”以来最大幅度的增值税减税: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称纳税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或者进口货物,原适用16%税率的,税率调整为13%;原适用10%税率的,税率调整为9%。我们预计此次减税规模大约为5000-6000亿,同时考虑到本轮减税还有一系列配套政策,预计实际减税规模还会扩大1.1-1.2倍,即达到6000-7000亿左右。此外,本轮增值税减税的配套政策丰富,保证所有行业只减不增。 >> 增值税改革对行业利润增速有正向拉动 我们预计,此次增值税减税会对行业利润产生一定的正向增速作用,并采用了三种方法估计其利润增厚,结果显示利润增厚平均在3%-12%左右。此外,由于实际减税过程中带来的价格下降效应很小,采购部门受“价内税错觉”的影响,会倾向于关注总价而非性价比,从而导致企业有收入增益。当然,具体的营业收入增益要取决于企业的议价能力,且综合营收和营业成本来看,毛利率越低的企业,利润增加的弹性越大。 >> 增值税改革对价格有负向冲击 虽然理论认为价外税的变动并不会影响价格,但在增值税的情况下,下游企业和消费者的议价能力较强,因此会对价格形成负向冲击。但考虑到政府相应出台的配套政策,以及我国下游的行业集中度普遍较低,此次减税政策对价格的负面影响程度可能不会很大。我们使用估计的减税规模/工业总产值来估计降价幅度,得出增值税减税后,PPI下降幅度在0.4%-0.5%之间,价格变动的幅度较小。此外,我们在《增值税率下调对PPI影响几何?》报告中,依据应收帐款周转率做判定,测算得增值税率降低对PPI同比增速全年中枢的负向影响约为0.6%-0.9%。 >> 增值税减税使GDP稳步增长 增值税减税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此次减税额度预计约为6000-7000亿,可达GDP的0.7%左右,数额较大。且相比于可能带来副作用的扩张性逆周期政策,减税存在一定的优势,副作用较小,且作为“放水养鱼”的政策,长远看来更可有效稳定经济增长。 风险提示 减税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减税对经济的刺激效果没有显现,减税造成的价格传导效应过强而侵蚀企业利润。 正 文 增值税减税规模预计在6000-7000亿 > 2019年迎来“营改增”以来最大幅度的增值税减税 我国增值税制度出现并不断革新的历程基本与改革开放同步。1979年初,财政部开始对开征增值税开展可行性研究。1984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条例(草案)》,这标志着增值税正式成为我国的一个新税种。1994 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配合分税制的实施,我国实行了以完善增值税制度为主的税制改革。此次增值税改革将征收范围扩大到全部工业生产环节和商业流通领域,统一抵扣范围,实行价外税模式,对内资、外资纳税人统一征收增值税,简并税率档次,将纳税人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奠定了今后增值税制度的基本框架。 此后,由于流转税领域增值税、营业税并存,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征税。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方案。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自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国务院将扩大营改增试点至8省市;2013年8月1日,“营改增”范围已推广到全国试行,将广播影视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2014年1月1日起,将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至此交通运输业已全部纳入营改增范围;2016年3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6年5月1日起,中国将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全部纳入营改增试点,至此,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增值税制度更加规范。 营改增完成以后,不同行业的一般纳税人分别试用17%、13%、11%和6%四档税率。而后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决定推出进一步减税措施,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一是从2017年7月1 日起,将增值税税率由四档减至三档,取消 13%的税率;将农产品、天然气等增值税税率从13%降至 11%。二是从 2018 年 5 月 1 日起,纳税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或进口货物,税率分别调整为16%与10%。 2019年的这次减税,又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称纳税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或者进口货物,原适用16%税率的,税率调整为13%;原适用10%税率的,税率调整为9%。 我们预计本轮减税规模在6000-7000亿左右 国务院上一轮的减税发生在2018年,其在2018年4月发布通知,纳税人发生增值税应税销售行为或进口货物,税率分别调整为16%与10%,为24年来首次下调;当时,制造业、零售等行业的增值税税率从17%降至16%,交通运输、建筑、基础电信服务等行业及农产品等商品增值税税率从11%降至10%。该项调整在2018年5月1日起生效,根据当时财政部的测算,减税规模为2400亿元。 当时降低高档税率1个百分点,中档税率1个百分点。而此次降低高档税率3个百分点,中档税率1个百分点,所以我们预计减税规模是上次的2倍多,估计在5000-6000亿。 此外,考虑本轮减税还有一系列配套政策,我们预计实际减税规模还会扩大1.1-1.2倍,即达到6000-7000亿左右。 本轮增值税减税的配套政策丰富,保证了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 本轮增值税减税除了降低税率外,还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其中对实体经济有较大影响的有四项。 第一,纳税人取得不动产或者不动产在建工程的进项税额不再分2年抵扣。此前按照上述规定尚未抵扣完毕的待抵扣进项税额,可自2019年4月税款所属期起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第二,纳税人购进国内旅客运输服务,其进项税额允许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也就是由差旅支出产生的进项税额也可以抵扣。 第三,加计抵减政策。自2019年4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允许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纳税人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0%,抵减应纳税额。 第四,自2019年4月1日起,试行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税制度。当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时,即出现了留抵税额。一般而言,形成留抵税额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集中投资、货物生产周期较长等。此次试行期末留抵税额退税制度,将有利于企业缓解资金压力。 增值税改革对行业利润增速有正向拉动 我们预计,总降税幅度(增值税减税金额/增值税期初总额)在9.75%~11.38%。2018年全年国内增值税收入为6.1529万亿元,同比增长9.14%,规模较大,为减税提供了空间。根据我们的估算,减税规模6000-7000亿元对应的降幅达到了9.75%~11.38%。我们预计,高减税幅度会对行业的利润有一个拉动作用。 我们采取三种方法,估计了此次减税给行业带来的利润增厚。 方法一:利用全国数据来对行业数据进行测度,预计此次减税给行业带来的利润增厚平均值在3%左右。因企业并未公布一年内缴纳的增值税具体数值,我们利用全国数据来对各行业的实际缴纳增值税进行测度,2018年增值税与GDP(现价)的比例为6.8%,因此利用各行业的营业利润乘以6.8%推测各行业的缴纳增值税,在这基础上,假设增值税税率下降不影响各行业的营收及营业成本,根据税率的变化同时考虑到减税政策自4月1日实施,估算出各档各行业的减税规模,最终得出降税率对各行业的利润的影响,从结果来看,石油石化、电力环保、商贸零售、国防军工的利润增加幅度较大,利润增长幅度均值约为3%,中位数约为2.9%。 方法二:利用营业利润变动计算减税带来的利润增加,此方法估计出的利润增加平均值为6.7%。假设企业的上游和该企业适用同一税率,企业进价、卖价不变(将在下文详细表述),并且企业的期间费用保持不变,同时考虑到减税政策自4月1日实施。在这样的条件下,增值税带来的利好直接反映在营业利润上,因而我们利用营业利润进行计算,对税率由16%下降为13%这一档,减税规模=营业利润*(1.16/1.13-1)*3/4,而由10%下降为9%的企业,减税规模=营业利润*(1.10/1.09-1)*3/4。最终结果显示,石油石化、电力环保等利润增幅较大。 方法三:利用半年报和年报应交增值税估计全年缴纳增值税,此方法估计出的利润增加平均值为12.7%。因上市公司每月缴纳增值税,半年报和年报的数据就分别反映了6月和12月的增值税额,我们利用(年报增值税+半年报增值税)/2*12的方式粗略的估计企业的全年缴纳的增值税,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减税规模,最后得出减税规模/净利润的比值,该方法的最终结果显示,利润增幅均值为12.7%,中位数为12.2%,石油化工、计算机、机械、国防军工等行业受益较大。 “价内税错觉”带来收入增益。在以上的利润估计中,实际上隐含的假设了价格是不变的。在实际中可能会因减税带来一定的价格下降效应(我们将在下一部分详述),但这一价格效应很小。因此,减税更多的是影响企业利润。这种影响的方式可以被称为“价内税错觉”。从微观角度来看,因增值税是价外税,从直观上看,最终由消费者承担,而不会影响企业收入和利润。但客户在购买商品时,一些采购部门往往由于“价内税错觉” 仍然关注总价,而不是把价款和增值税分开来比较性价比。比如一个制造业企业A出售商品,其价款是200万元,在16%的税率下,增值税为32万元,那么他给客户的总报价为232万元,在增值税降低为13%时,他的增值税销项税就变成232*0.13/(1+13%)=26.69万元,营收相应变为205.31万元,增幅2.65%。当然,即使下游客户要求降价,如果降价的幅度有限,那么收入和利润的增厚也是较大的。比如当总价变成230万元时,对应的增值税销项税为26.46万元,营收为203.54,企业仍有获益。当企业作为下游时,营业成本和进项税的变动与上述一致。 具体营业收入增益取决于企业议价能力。企业所在行业集中度越高,下游议价能力越强, 最极端的情况是企业具有众多的客户,具有绝对的定价权,企业在降税时仍不会选择降低总报价,从获得最大收益。目前我国行业集中度较高的有石油化工、非银、建筑、通信等,这些行业的议价能力更高,预计受益较大。 综合营收和营业成本来看,毛利率越低的企业,利润增加的弹性越大。假设制造业企业A、B、C产品一致,卖价一样为232万元,但是进价不一样,从而导致毛利润不同,其上游也是制造业企业,适用相同的税率16%,同时假设减税后三个企业产品的进价、卖价都没有发生变化,根据我们的分析,毛利率较低的企业利润增加的幅度最大。 增值税改革对价格有负向冲击 > 下游购买者议价能力强会对价格形成负向冲击 增值税属于价外税,税款并不包含在商品价格内。从理论上来说,价外税的变动本身并不影响商品的价格。但在实际的条件下,如果下游的企业和消费者的议价能力比较强,就会使上游的生产企业的生产原料价格下降,从而对PPI形成负面的影响。从下图可以看出,如果下游企业和消费者几乎没有议价能力,那么在增值税减税条件下实际的采购价格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减税收益全部被上游的生产企业获得;如果下游企业和消费者的议价能力极强,那么他们会要求在整体的采购价格下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增值税减税的收益全部被下游企业和消费者获得。 > 负向冲击的影响程度可能不会很大 首先我们从理论角度来分析负向冲击的影响程度,如果增值税的变动不会通过消费者需求变化、下游企业或消费者议价能力来影响价格,那么增值税减税对价格就不会造成任何影响,此时增值税减税向价格传导的比例为0。如果下游企业和消费者的议价能力极强,要求上游企业获得的增值税减税效果全部传导到价格,那么最大的影响是上游的生产原料价格和增值税的减税比例同步变动,即1-(1+13%)/(1+16%)=2.6%,所以实际的物价下降幅度应当介于0-2.6%之间。 精准地测算具体的价格传导比例是比较难的。一般来说,增值税税率的变动在向价格传导时具有不对称性,理论上增值税税率上调带来的价格上升的影响要高于增值税税率下降带来的价格下降的影响。在实际的生产活动当中,增值税上升带来成本上升会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商品价格,而在增值税下降时,由于固定成本等因素,价格下调的幅度相较增值税上调时的传导更小。 与此同时,本轮增值税减税还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这些政策使得企业实际承担的增值税负担要比名义值更小,因此在增值税税率下调之后,实际上的增值税减税规模可能比估计值要小,因此增值税下调之后对物价的影响也会比理论值要更小一些。 价格传导比例与企业的议价能力有关,而企业的议价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集中度,一般情况下行业集中度越高,议价能力越强,对其上游PPI的负向冲击比较大。目前我国的情况是各行业集中度普遍不是特别高,而且上游集中度一般高于下游,因此下游议价能力不强,所以对上游商品的价格影响幅度不会很大。总的来说,我们认为此次增值税减税对价格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对PPI的负向冲击程度不会很大。 > 减税带来的价格变动的幅度较小 此外,我们可以用估计的减税规模/工业总产值来估算降价的额度,整体的减税规模我们使用前文测算的6000亿-7000亿,具体的工业总产值数据基于数据的可得性,选取1999年-2011年的工业总产值数据和1999年-2018年的工业增加值数据,可以通过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在1999年-2011年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其中自变量x为工业增加值,因变量y为工业总产值。 由线性拟合的公式可以利用2012-2018年的工业增加值数据来测算2012-2018年的工业总产值,2018年工业增加值为305160.0亿元,从而得到2018年全部工业总产值数据约为1351341.0亿元。 我们估算的整体增值税减税规模范围为6000亿-7000亿,除以2018年的全部工业总产值可以大致测算价格下降的幅度。如果增值税整体的减税规模为6000亿,那么占2018年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约为0.4%;如果增值税整体的减税规模为7000亿,那么占2018年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约为0.5%,因此预计增值税减税后PPI下降幅度在0.4%-0.5%之间,这说明整体的价格传导比例约为15%-20%。由此可以判断增值税减税会对价格产生一定的负向冲击,但是这一冲击的影响程度较小。 此外,我们在《增值税率下调对PPI影响几何?》报告中依据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做判定,并辅助使用行业集中度指标(上市公司应收账款CR4)及行业经营特征对相关行业做调整,判断行业议价能力,对各行业设定相应的降价假设,经过测算,增值税率降低对PPI同比增速全年中枢的负向影响约0.6-0.9个百分点。但考虑到环保因素对PPI扰动更大,1%以内的PPI测算结果暂不影响对全年PPI的判断。 增值税减税使GDP稳步增长 > 减税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值税减税数额可达GDP的0.7%左右 自2018年以来,经济仍出现明显的下行趋势,“宽货币,紧信用”的矛盾依旧突出。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之后的答记者问中指出:中国经济确实出现了下行压力。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全球总需求增速放缓,社融还没有明显企稳,拖累经济增长的因素仍然没有消失。 我们预计减税额度约在6000-7000亿,占2018年名义GDP的0.67%-0.78%,考虑到名义GDP的总量之大,此次减税数额较大。若仅考虑增值税减税的直接效应,即不考虑减税后各经济方可能作出的调整,此次减税将使名义GDP提高约0.7%。 > 减税与扩张性的逆周期政策相比,存在一定的优势 >> 扩张性逆周期政策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针对信用收缩实施的扩张性的逆周期调控政策虽能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但其副作用也不容被忽视。 一方面,快速扩张的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能够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进而得以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但同时也易造成杠杆泡沫和通胀问题。如下图所示,当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上升,房价指数也随之上升,其中与M1的相关性尤为明显。即逆周期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资产泡沫,进一步导致了隐性通胀问题。 另一方面,财政扩张也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道德风险,且会挤出民间投资。从历史经验来看,若实行增大政府支出类型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民间投资可能会相应地有所下降。 >> 减免增值税可有效稳定经济增长,副作用小 政府实行减税政策可间接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的单位利润,从而增加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使得企业再投资并且扩大生产。减税作为“放水养鱼”的政策,其长期效果更佳。而且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又集中在流通环节,其影响是涵盖经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正因为其对上下游的影响范围大,因此减增值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可能更为显著。 当然,减税的一个短期负面效果是财政压力。2019年实行的减免税收和扩大赤字的政策组合不可避免地对政府财政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是,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此次大规模减税,就是要让市场主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除了降低增值税率水平,还要完善增值税减税配套措施,确保减税降费落实到位”, 深化增值税改革实施过程中,李克强总理要求政府能够密切跟踪最新情况,做到三个确保:第一,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第二,确保部分行业税负有所降低;第三,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为了确保减税有效实施,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指出:为支持企业减负,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中央财政要开源节流,增加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一般性支出压减5%以上、“三公”经费再压减3%左右,长期沉淀资金一律收回。我们预计,此次增值税改革能够有效落地,预计对稳定经济增长能够起到促进作用。2019年 1至2月的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速为-14%,尽管有春节因素和样本调整的影响,但仍体现出经济下行压力,企业经营的难度加大,而减税降费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恢复企业投资信心。 风险提示 1.减税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由于减税过程中可能会伴随着征管的加强,导致实际减税效果并不强。 2.减税对经济的刺激效果没有显现。由于此次减免的是流转税,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可能不及所得税那么明显,因此导致其减税效果不够强。 3.减税造成的价格传导效应过强而侵蚀企业利润。我们在估算过程中主要涉及的是企业的利润,但是不排除减税主要对价格产生影响、而对利润影响甚微的可能性。 冬尽春归,否极泰来重要前瞻信号 1、央行是金融市场稳定的压舱石。利率趋势仍是下行的,央行作为金稳委办公室不会放任市场下行。详见我们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各点评分析报告。 2、股票市场创造牛市的增量资金与路径相对清晰,外资流入创造赚钱效应,详见我们1月底香港路演心得。 3、市场长期低迷融资功能受阻,不利于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本市场利好会频出,如可能出台减税降费。 4、盈利当然重要,但当盈利暴雷市场视利空而不见,流动性和情绪就会推动整个市场。 5、房住不炒决定了经济越没有断崖式下行风险,地产政策放松的越晚,为股市的增量流动性创造了条件,详见我们对经济基本面判断的各类报告。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依然 |
上一篇:中泰证券:4月份降准概率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