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1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欢迎来到快乐呱呱【妈妈学园】,在这里,你将学习到育儿领域内顶级专家团共同打造的新手妈妈必修课程,掌握破解宝宝营养、睡眠、常见病、早教启蒙等育儿难题的方法,进阶为合格妈妈。 今天来学习著名育儿专家张思莱的“宝宝脐带&耳朵护理”课程。 脐带是连接妈妈和胎儿的亲密纽带,负责把营养运送给胎儿,助其更好地发育成长。宝宝出生以后,会从母乳或配方奶中获得营养,脐带的使命也就完成了,需要剪断结扎。而脐带离断标志着宝宝完全脱离母体,开始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踏上自己的生命旅程。 在以前,医学水平还没那么发达的时候,很多妈妈都是在家生孩子的,由于脐带处理不规范等问题、宝宝发生脐部感染而早夭的概率是非常高的。随着医疗水平进步以及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现在几乎所有妈妈都会选择在医院生产,让宝宝得到更好的新生照顾。由脐带感染引起的悲剧已经越来越少,但宝宝的脐带护理仍然让不少新手妈妈们头疼。那么,该如何正确护理宝宝的脐带呢? 首要原则是预防感染感染是新生儿脐部最常见的问题。脐带刚被剪断结扎的头几天,脐窝部位可能出现一些浆液性的分泌物,这是细菌的良好培养皿。一旦细菌入侵脐残端并迅速繁殖,很可能导致脐炎或者脐部蜂窝织炎,严重的甚至会引发败血症。因此一定要注重预防、降低脐部感染的风险,这需要规范脐部结扎的同时加强脐部护理。 关键是清洁、消毒、干燥我们知道,脐带被剪断后,头几天可能会有些肿胀,像果冻一样,之后会逐渐变干、萎缩,一般在宝宝出生后的3-7天干燥并且自然脱落,有的可能需要2周左右。 如果脐带残端还没有脱落,保持脐部清洁和干燥很重要。清洁和消毒是为了减少细菌滋生和粘染,干燥的目的则是减少细菌繁殖,加速脐带残端脱落。在日常护理中,保持脐部清洁干燥的方法是让脐部尽量不要沾水,比如给宝宝洗澡时,不要让水溅到肚脐上;换尿布时,避免让尿布的上缘包住肚脐,以防伤口被尿液浸湿,引起感染。至于消毒,建议妈妈先洗干净双手,然后用干棉签蘸干脐轮周围的水,再用干棉签蘸75%浓度的酒精从脐窝根部由内向外环形消毒,每天消毒1-2次,直到脐带脱落。 有些宝宝的脐带脱落后可能还会连着一点儿,不要强行用外力使其剥落,这样容易形成创伤口,处理不当易继发感染或出血。妈妈应继续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清洁、消毒和干燥,直到脐带完全干燥脱落、分泌物消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注意观察是否出现感染保持脐部清洁干燥的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感染的情况,重点观察宝宝脐部有无渗血、黏液性及脓性分泌物、脐轮及脐周皮肤颜色、异常气味等。 如果没出血就表示没什么问题,出一点点血也是正常的,不用紧张,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掉即可,如果出血不止就要及时去医院处理了。 如果脐部有分泌物、清亮的液体、或者是有异味的黄色分泌物,都需要去医院处理。特别注意的是,不要擅自外用紫药水,因为涂上紫药水后,脐带上端往往很快形成脐痂,这样就很容易掩盖住脐痂下的脓性分泌物。而且,国外医学家研究发现,紫药水有极强的致癌性,不能用于破损伤口消毒和作为外用药物使用。 如果肚脐周围的皮肤没有发红,就不用担心,要是出现又红又热、肿胀、过敏的现象,很可能是已经感染了,应及时找医生处理。 气味方面,变干的脐带一般有一股轻微气味,这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现一股持续性的难闻的味道,就有可能是感染的征兆,应及时看医生。 需要留意的异常情况另外,如果发现脐带超过半个月都不脱落,可以去医院再次结扎脐带,让其脱落;脐带脱落后,要是创面不愈合且下面有红色的肉芽,可能是形成了脐茸,需要请医生帮忙处理。 还有些宝宝在脐带脱落不久后,会出现肚脐凸起来的情况,用手轻轻按压有“咕咕”的声音,而且哭闹时更明显,看起来很吓人。其实这是脐疝,通常问题不大,一般在宝宝2-3岁时自行愈合。如果到了5岁还没愈合,就需要通过手术修补。 讲完脐带护理,顺便提一下宝宝的耳朵护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建议自行给宝宝掏耳屎很多妈妈都关心可不可以给宝宝掏耳屎这个问题。这里要说一下,如果宝宝还小,不建议擅自用镊子、耳勺或者棉签帮TA掏,防止将耳屎推向耳朵更深处,或者增加耳朵感染和刺伤鼓膜的风险。其实,正常的耳屎并不会影响耳朵健康,相反能隔离微生物、进入耳道的水、小虫子和其他刺激,起到保护耳朵的作用。如果宝宝的耳屎比较少,且干燥成片状,通常可以随运动、说话、吃饭、打哈欠时皮肤汗毛的运动自行落出,不需要给TA掏耳朵。如果耳屎比较多,让宝宝觉得不舒服,甚至影响听力,建议去医院请医生帮忙取出。 虽然不建议掏耳屎,但平时对耳朵的清洁护理是不能大意的,尤其要注意预防中耳炎,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正确洗头洗澡,预防耳朵进水。给宝宝洗头洗澡时,要用手把TA的耳廓折叠起来。万一不小心让水进了耳朵,不要慌,让宝宝侧躺在你的大腿上,保持进水一侧的耳朵向下,用手掌紧压进水一侧的耳根和耳廓,然后快速松手,连续几次,让水流出来。或者用手指轻轻按压宝宝的嘴唇,使其做出张嘴动作,反复几次,以便活动颞下颌关节,促使水从外耳道流出。水流出来后,固定住宝宝的头部,用消毒棉签伸进TA的外耳道,但不要碰到鼓膜,轻轻旋转,将水吸干。如果宝宝不配合,不要强行掏耳,以免误伤外耳道皮肤或者鼓膜,建议及时去医院处理。 第二,不要让宝宝躺着喝奶或哭泣。最好采取半卧位,保证宝宝处于头高躯干低的姿势,以免奶液或眼泪流入耳朵,继发感染。如果宝宝经常溢奶,吃完奶后,要抬高TA的上半身,防止吐奶或者奶液流入耳朵。 第三,避免错误擤鼻涕。千万不要捏住宝宝两侧鼻翼,让TA用力擤鼻涕,这种做法很可能导致鼻涕从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正确做法是用手指按住宝宝的一侧鼻孔,让TA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出另一侧的鼻涕。也可以用生理盐水喷雾对着宝宝鼻孔轻轻一喷,鼻涕就出来了。 第四,帮孩子勤洗手,勤清洁毛巾、床单等日用品,远离感冒,将病菌拒于耳道之外。 想了解更多孕育知识,可扫一扫下图的二维码,下载“快乐妈咪”APP,参与【妈妈学园】必修课程学习,持证上岗,科学育儿! |
上一篇:母乳喂养5大困惑 如何一一击破
下一篇:母乳妈妈面临的挑战 逐一击破